English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党群建设

名家解读:“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时间:2014-04-17 00:00:00  浏览:

 

来源:中国青年报      

     

秦晓鹰

     

邓小平自称“以中华民族的一员成为世界公民”,并十分简洁地告诉过国人“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这些都说明,如同社会主义制度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排它性,应该是一种开放、包容、视野开阔的价值体系和文明形态。      

     

面对电脑上蹦出的这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思忖凝视良久。孩子说我在发呆,我知自己是心潮澎湃。      

     

怎么能不心旌摇曳呢?因为这一刻我脑海里翻滚起记忆的波涛。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说法;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宣传,到“八荣八耻”的推出;从无奈地呼吁成年人“向孩子的真诚学习”,到搀扶老人反遭诬陷引起的哗然;从孙立平教授疾呼展开一场“道德底线保卫战”,到笔者一篇“中国不做奢华大国”的短文竟会有56家媒体转载;从吃穿住行等一切民生领域几乎都遭到“制假售假”祸水的浸淹,到“官腐民败”已是遮不住的事实……多少人对拜金风潮下的光怪陆离瞠目结舌,多少人为优秀传统道德的岌岌可危忧心如焚。正如邓小平曾经十分严肃地告诫执政党成员所言,如果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富起来了也不好!      

     

这不是老人通常说的气话,而是一段分量很重的话,一段十分冷静并且很有思想含量的话。它的思想含量就在于,它实际表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社会的道德风尚如同一面镜子,从中不但能看到人心的美与丑,世间的善与恶,社会的文明与粗陋,还能看到一种社会制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看到这种社会制度在促进人类文明中的能动性。社会的道德风尚甚至可以检验一种制度是否具有朝气蓬勃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的最核心也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对社会肌体起到自我净化、自我排毒的作用。也许,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理解公众为什么对时下社会风气、社会道德现状抱有相当的失望情绪;还是从这个角度估判,24个字概括的“核心价值观”之问世,应该能给中国公众带来希望。      

     

以笔者个人而言,当凝视、品味这24个字时,第一个感觉是从这些语境平和且内涵丰富的文字中得到了安慰与欣慰;第二个感觉是看到了中国公众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与摸索后,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有怎样的社会道德,以及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一种阶段性的共识。      

     

的确,近些年来,我们在道德与市场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分歧。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就出现了两种水火不相融的观点:一种认为市场经济勾出了人的“欲望心魔”,破坏瓦解了传统道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另一种观点却认为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发展经济的羁绊,只有除旧,方能布新。应该承认的是,随着拜金主义风气的形成,随着地域式、地方割据式的狭小市场空间的形成,随着劳动密集型的粗放的产业获得几十年的发展,随着“土豪”型人物涌出以及他们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这后一种观点逐渐在公众社会生活和潜意识中占了主流。金钱的诱惑和现实中种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把传统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得粉碎。      

     

那么,如今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燃烧着物质欲望之火的中国人开始有了一点清醒?又是什么力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到寻找失去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重要呢?马克思说,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摧毁。是的,任何撕心裂肺的道德呼吁,都不如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国人的冲击来得更有效、更直接。这种严峻形势简单说来有四:一是产能过剩所表现的生产过剩,其实质就是一种经济危机的先兆;二是中国经济面临十分紧迫又十分困难的转型。不转型,经济不能维持国计民生之长期需求。立刻转型,又意味着合格劳动力之短缺、不合格劳动力的大批失业;三是至今仍阴晴不定的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危机,中国进出口这驾“马车”无力驰骋;四是以往的改革红利正在消失,中国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正是这四大现实的压力,使中国人渐渐走向清醒,也逐步开始明白:市场经济不是赌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不但是法治经济,更是规则经济、守信经济。只有良好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操守、良好的质量信誉和服务信誉,以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个行业才有可能具备永存永续的生存空间。行业信用与职业道德约束不但不是经济的阻力,反而是对大生产之产业链条最有益也最长久的维护与保养。实现利益共享的唯一途径,就是破除小生产者、小经营者以邻为壑的鼠目视野和欺诈心理。一句话,只有严守现代市场经济的行业与职业规则,才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个人利益的保障。国家,也才有走向光明未来的不竭动力!      

     

中国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仅仅是民族的、传统的,也包括近现代的中国人对世界进步文化与精神的引进吸收;不仅仅是一种时下的应对,也包含了对志士先贤探寻文明之路的承认。在这24个字里,我们可以听到辛亥革命的前辈对富国强兵和民主的呼唤,可以看到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飘扬的自由平等的旗帜,可以感受到德国人对诚信与敬业的尊崇,可以触摸到不列颠人在工业革命中形成的对法治和市场诚信的敬畏,甚至可以听到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善于借鉴模仿的余响……邓小平自称“以中华民族的一员成为世界公民”,并十分简洁地告诉过国人“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这些都说明,如同社会主义制度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排性,应该是一种开放、包容、视野开阔的价值体系和文明形态。      

     

希望在这24个字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熏陶下,不但中国的社会管理和市场经济能够走上有序健康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按照这一文明的新坐标与道德的新路径,能够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一代新人。他们是恪守诚信、阳光大气、勇于承担并时刻关心着祖国与人类命运的“世界公民”!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华侨大学华园大道旅游楼 邮编:362021 电话:0595-22690013 22693521(Fax) 邮箱:lyxy@hqu.edu.cn 版权所有 1996-2016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 闽ICP备11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